联系电话:13953605026

新闻中心

从竹炭到纱线:白竹炭纤维纱的制备工艺与性能优势

竹炭纤维纱的制备工艺始于竹材的精选与高温煅烧。毛竹经800-1200℃缺氧炭化后形成多孔结构的竹炭,其比表面积可达300-500m²/g。随后通过气流粉碎技术将竹炭颗粒微细化至纳米级,再与粘胶或聚酯等基体材料通过共混纺丝工艺结合。关键步骤包括:竹炭微粒的分散处理(采用超声波分散确保均匀性)、熔融共混(温度控制在230-260℃避免热降解)以及喷丝孔设计(孔径0.1-0.3mm以优化纤维细度)。


纺丝过程中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实现竹炭与基体的充分融合,再经冷却、上油、卷绕等工序形成连续长丝。其中,竹炭添加量通常控制在3-8%以平衡功能性与纺丝可操作性。整个工艺需严格控制湿度(RH≤60%)和温度波动,避免竹炭团聚影响纤维品质。


 白竹炭纤维纱凭借其独特的微孔结构和竹醌成分,展现出多重性能优势。其蜂窝状纤维截面形成的毛细效应,使吸湿速率较普通棉纤维提升40%以上,且能快速将水分扩散至空气中,保持面料干爽。在环保性方面,竹炭纤维生产过程能耗仅为传统化纤的1/3,废弃后可自然降解,符合欧盟EN13432可降解标准。对比碳纤维的刚性结构,竹炭纤维具有更好的柔韧性和亲肤性,断裂伸长率达15-20%,适合贴身衣物;而相较于竹原纤维,其表面光滑度提升30%,避免了天然竹纤维的刺痒感。此外,竹炭纤维的远红外发射率可达0.87,能促进血液循环,在功能性纺织品中具有显著差异化竞争力。 

ad3d2087ab884d96550c683f70b29caa.jpg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