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薄荷粘胶纱与棉混纺纱线的生产实践
薄荷粘胶纱兼具清凉触感与吸湿透气特性,与棉纤维混纺可实现功能与舒适的互补。但薄荷粘胶抱合力差,棉纤维存在短绒率差异,二者混纺易出现断头、毛羽多等问题,需通过原料选配、工艺优化及设备调整实现生产。
原料预处理是生产基础。选用长度38-40mm、线密度1.33dtex的薄荷粘胶纤维,确保长度整齐度≥85%,减少短纤维带来的纺纱干扰;棉纤维选取成熟度系数1.7-1.9的细绒棉,经清梳联工艺去除杂质,短绒率控制在12%以下。混纺比例按70%棉+30%薄荷粘胶设计,采用棉包与薄荷粘胶包交替铺层的方式,保证混和均匀度,避免功能成分分布不均。
纺纱关键工艺需调控。清棉阶段降低打手速度至450r/min,减少纤维损伤;梳棉采用低速度、小隔距工艺,锡林速度控制在320r/min,盖板隔距放大至0.30mm,同时加大吸风力度,减少棉结与短绒。并条工序采用三道并合,头并、二并罗拉隔距分别为12×18mm、13×20mm,末并定量控制在18g/5m,保证条干均匀。粗纱阶段降低牵伸倍数至7倍,加捻系数提高至110,减少断头。细纱采用“大隔距、中捻度”工艺,罗拉隔距18×25mm,捻系数设定为380,同时选用硬度75°的胶辊,提升握持稳定性。设备调整与质量管控不可或缺。细纱机吸棉笛管位置下调2mm,减少毛羽产生;络筒采用电子清纱器,设定棉短粗节阈值为150%×1.5cm。通过在线监测条干CV值、毛羽指数及断头率,确保成纱条干CV值≤14%,毛羽指数≤3.5根/m,满足后续织造需求。
通过原料选配与全流程工艺优化,可实现薄荷粘胶与棉的混纺,生产出兼具清凉功能与优良织造性能的纱线,为高端功能性纺织品提供核心原料支撑。